临时文章
古衣今裳,与时偕行——再论汉服复兴方向
《周易·损卦》彖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从古至今,它的发展与汉文明脉络相似,从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与外界交流、融合、发展与自我革新,绵绵不绝。
它的复兴宗旨更不是复原与保护,而是传承与弘扬。对于发轫十余年的汉服复兴运动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以下五点:
一、立足现代创新潮流,
“穿汉服”是最大推动力。
现代社会中,融合了诸多传统文化符号并取得较大成就的汉服运动,无疑是成功的。
“穿出去”成为汉服运动的核心——行走在高楼大厦与绿水青山之间,衣袂翩翩,充满自信,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与感染着更多人,让世人接触、认识、喜欢汉服,这就是汉服复兴能走到今天的最大推动力。
现代汉服复兴运动的起点是2003年,王乐天穿汉服走上街头,经媒体采访报道扩大为公众事件,这一年也被称作是汉服运动元年。
若干年来,正是数以千万计的“草根”们坚持不懈的“穿”,穿出了一个华夏之美,一份民族信仰,一部青史辉煌。
二、归位汉族民族服装,
解决汉族服饰缺位尴尬。
汉服的概念是什么?
建构这一名词的缘由是为解答“什么是现代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这一历史问题,亦即解决现代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服饰缺失的尴尬。
这里的民族服饰必须活着,与现代文明步调一致。
它绝不能停留在历史长河,更不能一味模仿文物。
十余年来与汉服复兴相关的生产消费与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基于现代社会所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绝非是为复原古代服饰作品和探析古代服饰结构的本质研究。
汉服运动的理论方向,如同它的概念缘由,是建构现代汉服体系,让汉服回归民族服饰范畴。
这是初心,也是唯一能够解答“什么是汉族服饰”的最合理、最可行的办法。
三、作为传统文化符号,
形制之本是古代汉服体系。
汉服虽然在历史上中断,但汉文化并没有消失。
形制之本,应是汉文明思想框架下的延续,立足古代汉服体系的传承脉络,脉络具有同一性、传承性、完整性、多样性和自觉性。
从文化体系上看,汉服具有平面剪裁、二次成型、内倾文化三大特征;
从具体款式上看,包括但不限于八个典型特征:平面对折、不破肩线、中缝对称、系带对扣、相交尚右、衣缘缘边、宽袼阔摆、回袖过肘(后三点主要针对礼服)。
这两大部分才是汉服考据的重点,是根据服饰史中的文物个案,归纳的汉族服饰文化共性,体现民族传统及现代精神。
四、成为身份认同标识,
难点在于现代化而不是考据。
汉服需要考据。考据同样重要,但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即如何完成古代到现代的接续。
所谓“与文物不一样就称为汉元素”,这个说法不能成立。
汉元素是指在其他体系服饰上拼接汉服细节,类似于时装周上西式礼服的“中国元素”,拼贴的汉元素既不能代表现代化的汉族传统服饰,也不会改变其原有的服饰体系文化。
汉服复兴的成绩是“穿”出来的,是通过“民俗服装”的路径推动“民族服装”的重构,形制上有古代到现代的流变、功用上有传统到现代的转移,这两步必须同步完成,不可能有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
复兴的前提是为生活所“用”,成为当代“人文化成”的一部分,是现代化不是“改良”。
让现代汉服成为代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消费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符号之一。
五、作为中国文化符号,
为体系作出时代的选择与判断。
汉服,只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才有可能生生不息。
重要的是做出适应于时代的判断,为古代汉服体系中的典型款式,找到匹配的现代化生产设计和生活场景,才有可能复兴与延续。
甚至在未来指向华服的核心组成,成为中国人在涉外场景中与汉语、汉文化相提并论的现代文明象征。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优秀的文化魅力却是恒久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脚步它们应当得到传承和弘扬,最终表现出与其他文明的不同面貌。
源自历史,基于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穿上汉服,用衣冠作启蒙,找寻传统文化基因,重温千年文明骄傲,展现当代大国自信——这就是汉服复兴的方向。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现代汉服
本图来源@四川汉服
出境:北京汉服协会(筹)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