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文章
汉服复兴的先驱,你知道吗
汉服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汉服曾多次上过热搜,比如#谁还没有一件汉服#这个话题有1.2亿的讨论热度。
有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多家,到了2020年有2000多家。
而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信息联播》报道,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在螺旋上升和曲折向前的历史进程中,青年群体的思潮变迁反映了时代文化的潮流和趋势。汉服的“兴起”说明了——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和00后,对于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尝试的愿望及对于个性、自我的追求都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作为第一批完全成长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环境下的年轻人,国风青年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力量,也正在迎接中华文化的扬帆起航。
01.第一个把汉服穿上街的人
2003年11月22日,郑州,德化街。
一位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汉服,大步走在市中心的商业街上。
这是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将“汉服”穿进公共场合的人。让他出现在街头时,路人不断非议:
“这货咋穿着和服就上街了,是日本人吧!”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的穿过人群,也更加坚定了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这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汉服,是王乐天和他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这件衣服有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两部分组成,不同于长袍马褂的是,汉服没有盘扣,也没有金属扣,采用了丝带进行固定。
王乐天穿汉服的举动瞬间在全国炸开了锅,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
不过这样的“汉服复兴”,并不是王乐天首创。在历史上,中国还有另一位先驱。
他就是——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著名的乱世。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山河破碎。这片土地曾经浸泡着无数血泪,却又在时间不远处,迎来一个盛唐。
拓跋宏3岁就被封为了太子,不过成为太子的那一刻,他就和他的生母阴阳两隔。这就是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为的是避免母系干预朝政。
所以他从3岁起,就由其名义上的祖母冯太后抚养。
这个冯太后就是历史名人了,被称为千古一后。
她是个汉人,强势且行事果断,颇具政治家的风采,给日后拓跋宏的“汉化”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拓跋宏登基时,在“五胡乱华”的鲜血中崛起的北魏,建国已经超过了百年,但是民族矛盾却依然很尖锐。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鲜卑族的人太少了。
根据史书记载,北魏打仗时,都将汉人当做人肉盾牌。汉人向前走,被敌人刺死;汉人向后退,就会被鲜卑人踩死。
“每以骑战,驱夏人为肉篱。以骑蹙步,夏人未战先死。”
所以汉人的生活可以说非常没有尊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时的北魏内忧外患,全国各地汉人纷纷起义。拓跋宏也意识到:
鲜卑和汉人的矛盾不调和,国家根本没有明天。
公元494年,拓跋宏迁都洛阳,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服;禁止说鲜卑语,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30岁以上老臣可例外);改鲜卑姓氏为汉姓,他自己也起了带头作用,将名字从拓跋宏改成了“元宏”
在元宏推行汉化改革之前,
这片土地已经将近300年没有人穿汉服了。
全面实行汉化改革后,北魏的经济和政治都有所缓和,民族大融合也更前进了一大步。
可以说,元宏的功绩,不光在于复兴了消失300年的汉服,更在于传承了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
02.各个时代汉服的特点
北魏之后,汉服style还是百花齐放起来。
汉服不是“汉朝的衣服”,而是指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一部汉服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华夏文化发展史。
汉服延续千年,其中以唐、宋、明三朝的汉服最有代表性。
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吸收了很多胡服特点,姑娘们以丰满为美,礼服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领、大袖为主,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舞,显得特别飘逸(得瑟)。
宋代由于轻视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在服饰制度上,也恢复了汉族旧有传统,三令五申禁止百姓穿胡人服饰。
而且宋朝理学思想盛行,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束缚下,人们抛弃了奢侈浮华的作风,崇尚俭朴、清雅,形成了独特的“理性之美”。
与宋朝相反,明朝是一个追求华丽的朝代,明制汉服“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明朝的服饰,从衣料、色彩到纹饰都高调华丽,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丰富。
就连明朝公务员锦衣卫穿的飞鱼服,都美的让人禁不住要买一套上班挤地铁的时候穿:
到了清朝,满族统治者要求汉人去除数千年的衣冠服饰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观念,这导致自黄帝时期延续几千年的汉服饰文化消亡。
但是,汉服延续数千年,其自身魅力是无法阻挡的。
许多清朝皇帝不让百姓穿汉服,自己却在紫禁城里偷偷穿。
乾隆皇帝在一次换上汉服后,还问身旁的大臣:朕像不像汉人?
郎世宁绘《平安春信图》:穿汉服的雍正与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