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文章
汉服的第一个款式,叫“衣裳”
摘要: 如何穿衣打扮看似个人的事,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衣冠的历史。
如何穿衣打扮看似个人的事,但却又从来不是。
当服饰与政治关联,或者说具有文化象征涵义时,衣冠岂能轻看慢待?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衣冠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服饰,也是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叫“衣裳”。其形制是上衣下裳(裙)。衣裳的形制是谁开创的呢?不知。但大家普遍引用的出处是《周易·系辞下》里的一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们以垂示、垂训衣裳之用的方法,治理天下。可见,在远古,衣裳之用非寻常之用。有何不寻常呢?在东汉荀爽的《九家易》里,回答了这个问题:“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乾为天,坤是地,在中国,天地所代表的意象,就不言而喻了。可见,衣裳所蕴含的思想与秉持的法度。
上衣下裳,周正庄重,雍容典雅,这也是传统中国的主流审美观。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了一种服装,名曰“深衣”,其形制其实就是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如同连身服。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深衣在裁剪时,依旧先裁出上衣下裳来,缝制时再将上下相连。何必这么费事呢?因为这是对衣裳的继承。也就是遵从祖制。
深衣对衣裳的继承,不仅在于上衣下裳间的那条接缝,还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儒家经典《礼记》甚至专门著有“深衣”篇,对其进行解读:“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以一件连身服表现规、矩、绳、权、衡?是的。比如深衣的袖口圆似规,象征举手投足要合乎规矩;领方似矩,背缝垂直如绳,象征品行方正。下摆平衡似权,象征公平……等等。因为体现了规、矩、绳、权、衡,所以圣人服之,先王贵之。穿着它,可以习文,可以练武,可以做摈相,是朝服、祭服以外最好的衣服了。
具备如此多的要旨,中国衣裳确实可以治国了,也确实称得上最好的衣服,因为之后各种各样的连身衣,包括袍、裙,都只是它的变体,万变而不离其宗。
在漫长的历史中,当然也时日有改制之举,比如战国时著名的赵武灵王,为了击败匈奴,锐意改革,要学习“胡服骑射”,目的如此正当,但竟也被朝臣们反对,议为“服妖”。而他推行的胡服,终了也未能成为主流服饰。
深衣有曲裾与直裾之分,裾为衣服的大襟。直裾,就是衣襟从身子的侧面垂直而下。曲裾,则是把衣襟接长为三角形,绕到身后,然后用丝带系扎。直裾其实很像当时的内衣袍,而东汉后,它们也确实合二为一,变成既可内穿也能外穿的“袍”。隋唐时期,承袭深衣形制的袍,遇到了喜欢胡风的皇帝。于是胡人的圆领与汉族的长袍(交领)被合为一体,变为圆领长袍,而且还成了官服。
祖制哪去了?别着急。遵从祖制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因此即便是袍改成圆领,也仍是上衣下裳制—在袍的膝盖处,留有一道接缝,曰“横襕”。这道横襕,就是对衣裳的恪守与象征——横襕以下,表示裳。后来,不管汉服形制如何变化,这道襕,总是或高或低、或显或隐的存在着。
圆领袍并不能一统天下,宋时,汉族男子日常穿着的袍“直裰”,仍与圆领袍并行不悖。根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直裰是由古时僧人穿着的中禪(中单)演变而来,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保有华夏衣冠的标志:交领右衽。而到了明朝与它类似的道袍,更是书生们的便服。
“上衣下裳”之顽强,令人叹服。不过,清朝时,它却遇到了最严峻的挑战:剃发易服!以免大明王朝死灰复燃。幸运的是,清廷同时又推出了一个怀柔政策:“十从十不从”,其中有一条是“儒从道不从”。学者们说,因为有了这样一条法令,很多不愿意剃发易服的汉人就去做了道士。于是,道袍虽然在士大夫阶层消失了,但却在僧道中保存,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上衣下裳就这样绵延至恒,可谓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