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足服怎么样?

摘要:足衣即穿着于足上的装束。

足衣

即穿着于足上的装束。中国古代足衣样式多样,其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过程。从最早的保暖、保护作用,发展到象征身份、地位。通过鞋与袜,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发展的融合、进步的过程。

古代鞋子统称为“屦(jǜ)”,或称之为“履(lǚ)”,或称之为“鞋”。屦是鞋子最早的总名。《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其中的“履”字属于动词,指践踏;而“屦”字则是鞋类的通称。许慎在《说文·履部》中以“履”来释“屦”:“屦,履也。”清段玉裁注:“晋蔡谟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

商周时期,履制已经相当丰富,甚至有了专门为天子掌管鞋履的“屦人”,这个时期的鞋,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他们与衣裳和头冠配合起来,则形成了我国早期的服装体系。

商 铜靴 山西柳林高红商代贵族墓出土

春秋战国,织成技术提高,开始出现用丝绳直接编织的织成履,深深受贵族的喜欢,他们甚至在鞋履商装饰美玉。此时,受北方游牧胡人的影响,更因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长筒靴更为传播开来。而穿木屐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战国 锦面漆屦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

汉代鞋履以原料质地取名。有皮履、丝履、麻履、草履等。汉履形体宽大,质地粗糙且硬挺,为了方便行走着履时必须系带。为了防止磨损肌肤,特制了较厚实的布帛或长袜,在袜桶末端用绦带束紧,使之行走时不至垂落。此时还有女子着圆头履,男子着方头履的习俗。

西汉 青丝歧头履 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出土

西汉 女袜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鞋履的制作更加精良,样式也更加丰富,主要表现在鞋翘上,女鞋有如凤头履、立凤履、飞头履等,男鞋有聚云履、梁有分梢履、翁头履等。魏晋时期男子的足服,除采用丝履之外,特别盛行木屐,且外形和功用已较为丰富,除了当做便鞋外,更作为泥地、雨雪天和行军用。

「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织成履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

三国东吴 双齿木屐 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夫妇墓出土

唐代的履先后出现了高头履、平头履、小头云形履、花形履等名目繁多的样式。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唐代草履的编织技术已很精湛,纤如绫殷。草履深受唐代妇人的喜爱,有蒲草、芒草等一些耐磨、耐水的草编鞋,是劳动者必备的生活用具。而唐代的袜已经不仅限于布帛袜,更多的是柔软的罗质袜。唐代贵族男女此时开始流行着胡人的毡履、乌皮六合靴。

唐 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履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

三百八十一号墓出土

唐 麻线鞋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唐 蒲草鞋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改成履。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随着鞋履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专售鞋履的铺子。

史料记载,女子缠足始与北宋时期,宋明时期缠足仅限上层社会,且这个时期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并不同,宋明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并不弓弯。到了清代,缠足向愈发畸形的方向发展。

南宋 翘头绣花女鞋 浙江兰溪南宋墓出土

明朝时期,官员们以云头履和靴视为规矩,儒生则以着双梁鞋为体面。庶民和贵族间的鞋子款式无太大区别,多是在用料质地上区别身份。皂靴为百官朝服之属,面料采用黑色皮、缎、毡等,形制为“底软衬薄,其里则布也,与圣上履式同,但前缝少荾角,各缝少金线耳。频加粉饰,敝则易之”。在冠服制度之外,毡靴是一种颇为实用的明代足衣。其靴筒有内外两层,内衲毡,穿着暖和。其外层处可贮放名帖、钱柬及文书等物。女鞋以尖形上翘的凤头鞋最为流行,鞋边上还有精美的刺绣。劳动妇女亦有穿平头、圆头鞋或蒲草编的鞋。此时,女鞋中还出现了高底达7CM的高低鞋。

明 黑色高筒毡靴 江苏扬州西郊明火金墓出土

明 男用赭色绸面布里长筒缎靴 贵州惠水明墓出土

明 高底凤头翘首鞋 江西岳口益宣王墓出土